课改中国行公益师训会·南京建邺 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研讨会在我校进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4-26浏览次数:257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其中,“跨学科学习”作为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跨学科学习呢?

420日上午815分,2023年课改中国行(南京建邺)公益师训会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研讨会在南京外国语学校青奥村小学报告厅正式拉开帷幕。活动由中国教师报、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办,南京市建业区教师发展中心、《新解新教材》编辑部以及我校承办。

本次活动采取网络同步直播形式。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陆志平先生,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李亮博士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项目主任杨智伟先生, 南京市建邺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肖大明先生,南京市建邺区小教科科长徐萍女士,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张蓉女士,南外河西教育集团专办李曼莎女士、邢跃武先生出席此次活动,我校校长蒋丽云女士全程陪同。

活动由我校教导处主任贺丽老师主持,建邺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张蓉老师在致辞中分享了建邺区小语团队20年来“跨学科学习”的研究历程和阶段性成果,同时指出“双减”“双新”背景下聚焦学力发展,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深远意义,并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季海霞老师以“聚焦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为题,围绕“内涵、价值设计原则”三个关键词,剖析了跨学科学习的底层逻辑,强化和凸显育人价值,将课程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在谈到跨学科学习的设计原则时,季校长以建邺区多所学校的跨学科学习实践为例,分析了跨学科学习的活动设计思路。

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丁亮亮老师以“诗行南京”课例,聚焦“学科立场视域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探讨了其实践策略与路径。丁校长分享到,跨学学习要融合课标内容与儿童生活,确立主题;同时要联结学习材料与儿童生活,创设情境任务;还要链接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设计学习活动;最后要关注学业质量与全程评价,构建教学评一致。

陆会长对建邺小语团队在跨学科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围绕跨学科学习的目的、价值、特点、主题以及实施要点等进行了详尽的指导,他提出当前跨学科学习尤其关注以下三方面,即:顶层设计,区域整体推进;基于标准,联结课堂内外;积极探索,师生共同创造。

本次活动展示了同一主题的跨学科学习的两个课例。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赵梓如老师执教《用诗意表达生活——教材古诗词回顾整理》,以“诗行南京”为主题,引导学生分类梳理古诗词,并链接运用,学会用诗词表达生活。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文化长河中,在古诗词中认识南京,了解南京。南外青奥村小学学子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能力令与会老师赞叹不已。

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李璐老师则展示了第二阶段中的活动设计——《分享诗意南京 策划展示成果》。整节课聚焦“设计作品脚”这一目标,通过前期的实地探究,学生已经确定了想展示的与南京有关的古诗词。本节课通过了解视频脚本制作要求,展开小组合作,共同制定视频脚,为下一步制作视频做准备。

两节课是“总要来趟南京吧”这一真实情境下的不同学习活动,都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构建了更开放、更多元的生活场域,让学生在做中学、创中学,提升了创新能力和审美品质。

课后,李亮博士进行了点评。他对建邺小语团队在跨学科学习方面的揣摩、思考、实践、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提出跨学科学习的三个注意点:首先,教师在设计跨学科学习时,要找准立足点,要明白从哪里来,去向何处;其次,在跨学科学习的目标选择上,要匠心独步;最后,在实施路径上,要体现语文性,有语文之美。

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杨智伟主任作了总结讲话。他回顾了课改中国行近三年来三次走进江苏南京的经历,对南京的教学研究方向,教学研究氛围给予了充分赞赏,同时也明确了课改中国行活动的目的就是用贴地行走的方式,发现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好经验,教师成长的好故事。

教而不研,则教必失之肤浅;研而不教,则研必失之深晦。此次活动提升了老师们研读课标、准确解读“跨学科学习”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能力,激励着老师们秣马扬帆,躬身实践,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必将促进新课改理念向更高层次、更多维度、更广深度迈进。